幕后管理者:班级“公社”人人挣分
作业完成情况、是否迟到、参与班校级活动次数……在王老师的班里,班干部手中有一份事无巨细的“小组成绩单”,小组每一名成员的各方面表现都将量化成分数计入小组总分,以小组为单位自治,形成“小组-班委-班主任”的纵向管理模式,让班主任真正做到“退居二线”。
上学期,一名惯性迟到的学生突然“戒掉”了迟到的毛病,每天准时到校,这引起了王老师的注意。问过详情才知道,他是“不堪其扰”才不得不按时起床。“他跟我抱怨道,每天早上至少接到5、6个叫早电话,想赖床都赖不了。”王老师笑称,这些“叫早服务”都是由小组成员们无偿提供的。在小组成绩单中,迟到作为考评项目将被扣除小组得分,也正因如此,才有了诸如这支小组的“叫早服务”。有惩也有奖,为了给丢分组员“将功补过”的机会,王老师特别设置加分项,参加学校值周、帮助师生等都将优先照顾这些同学,让他们为小组“挣工分”。王老师表示,这也是为了发现更多学生的闪光点。在王老师的班里,小组自治的典型案例每天都在发生,班级既像“公社”也像家,而王老师则成了“无为而治”的大家长,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中。
初创这一班级管理模式,王老师坦言是受到一名学生的启发。这还要追溯到她初当班主任的第二年。“当年学校中考的头名落在了我们班,这名学生像是我的‘引路人’,无论在班级管理还是学科专业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帮助。”这名学生曾结合班级和学生特点,帮助王老师分析班级管理的切入点,他让王老师意识到,借学生之手管理学生才是班级管理的精髓所在。